主页

盖里如何用“低”技术手段,创造“高”科技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Mountain climber installing titanium facade panel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Photo: Aitor Ortiz. Image © 2017 FMGB Guggenheim Bilbao

本文来自 guggenheim.org/blogs并授权转载,原文章标题为“在20世纪90年代,如何用数字化电子化共同创造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本月将迎来它第20个周年纪念日。从199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它被多次评价为“科技进步的尖端”。尽管对模拟软件CATIA(电脑辅助3位交互应用)的使用是一次无可争议的突破性进展,但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建筑师却明智地采用了许多低技术含量的手段。1991年至1997年的建造过程中,这个有棱有角的钛合金表皮建筑被视作是电脑模拟和数字技术实践的转折点。巨大的转变囊括并渗透入建筑项目的方方面面——从设计过程和建造方法到对通信技术的运用。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1997. Image © David Heald

建筑的复杂性,在多种情况下,通过物理模型得以完美的呈现,所以手工模型细节照片作为辅助设计手段被反复利用,目的是保证每一个项目参与者步调一致。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方法,其他项目有关信息在团队中被有效传达:贯穿整个项目进程的,是每天的电话交流时间、六周一次的个人会议和超过16,000份的传真。项目核心团队主要工作集中于纽约、洛杉矶和毕尔巴鄂,团队成员分别来自于古根海姆基金会(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弗兰克盖里及其合伙人(现盖里合伙人事务所)、来自管理建筑机构IDOM的150人团队和巴斯克政府创建的法人代表团体——康波尔古·古根海姆·毕尔巴鄂。所有的这些员工,加上芝加哥的结构工程团队SOM、纽约的机械工程团队Cosentini和无数的建筑设备承包商,缔造出一个24小时不停运转的跨国机构。

Photographs of hand-built working models were photocopied and annotated by Frank O. Gehry and Associates to share design scheme options with the project stakeholders in New York and Bilbao. This image depicts an experiment with placing a column in the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fish gallery. It was mailed to former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Deputy Director Michael Goven by Doug Hanson, Frank O. Gehry and Associates Project Architect on August 24, 1993. Image Courtesy of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Archives, New York

在数以千计的传真中,仅对建筑立面的讨论就有6000份。弗兰克盖里和他的合伙人曾经选用钢材作为立面,但在对毕尔巴鄂当地对实体材料进行考察后,他们改变了主意。在钢材打磨和抛光的实验中,建筑师们发现钢在阳光下反射度过强,而在毕尔巴鄂阴雨天气下则显得过于暗淡。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司材料样品库中的一块钛合金吸引了团队的眼球。这是洛杉矶一个不同寻常的多云日,这块钢材恰好被钉在公司停车场的电话杆上,在灰蒙蒙的天色映衬下却显出金色的质感,这一瞬间击中了设计团队的灵感。

当想到钛合金,首先出现在你脑海中的可能是高尔夫俱乐部或者是飞机的组成部分。低密度的特性让这种轻质材料拥有极高的价格,仅仅作为建筑外部材料被少量运用,这就是为什么团队起初不把它作为博物馆的材料考虑。42875块钛合金板材成为了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标志。关于钢材的选择、购买、运输和安装,都充满了意外。最“著名”的意外大概就是如何在当地购买这种材料:当时,钛合金的价格是钢材的两倍。但这并没有威胁到团队的建造进程,在对材料进行研究之后,团队对钛合金相对钢材进行了厚度减半的操作。这个操作的决定让材料的选择重新回到了难以抉择的状态,作为选择,光面钢材被纳入了考虑范围之内。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团队刚决定采用钢材,俄罗斯建材市场上开始出现低价钛材料。不用说,这是一次独一无二的奇特机遇—--在团队为古根海姆博物馆购买材料之后,价格出现了反弹。

钛合金最根本的优势除了他的强度和韧性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会被氧化。材料的这个特性被淋漓尽致的运用在了建筑建造的细节中。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纸一样薄(0.38毫米)的钛合金外壳被设计成如同在风中浮动的波浪造型。光洁无暇的金属夹通过传统铰接的方式固定在每块板的中点处,这使每块材料呈现稍稍鼓起而不是完全摊平的状态。其次,决定博物馆立面品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金色表面—--也被精细的一一校准。钛在俄罗斯被开采出来后,被运输到匹斯堡的Timet(钛合金加工商)加工和轧制。一年反反复复的实验确保了在制作表皮的过程中化学合成剂和加热比例的正确,目的是为了确保可以根据毕尔巴鄂天空轻松变换角度的表皮品质。

These two photographs, taken in 1997, illustrate the titanium facade’s range of hue as it reflects the fluctuating sky. Image © David Heald

在准备安装钛合金的时候,团队遇到了一个空前的挑战。虽然只有2x3英尺的板材轻到一个人可以轻松地安装,但是标准的安装设备(比如起重机)却无法适应建筑凹型、垂直的曲线。然而,团队并没有选择研发一个高科技的装置来应对这个同建筑本身一样复杂的问题,而是聘用了登山运动员来进行钛合金板的安装。IDOM项目主管 Luis Rodriguez Llopis 提到了这个巧妙解决方法背后的决定过程:“我们发现通过聘用和训练登山运动员达到压接机的工作目的,比租用和改造压接机成为登山运动员更加容易!”

Mountain climbers installing titanium facade panel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Photo: Aitor Ortiz. Image © 2017 FMGB Guggenheim Bilbao

古根海姆博物馆表皮平滑、不对称和无重复的特性归功于先进的数字设计技术。但实际上,正是自动化和数字技术方法的互相作用,以及建筑独特的造型和钛合金板材规整的网格之间的关系,促成了博物馆的不可替代的标志性。虽然意大利制造商 Permasteelisa 运用了CNC(电脑数字控制)系统切割CATIA文件中的钛合金板材,但值得注意的是,80%的板材都是由4种基本尺寸组成的(其余20%仅仅有16个特殊的尺寸)。细听蓝天之下铝箔状面板微微颤动,看着钛合金材料随着毕尔巴鄂天空不断变换着它的色泽,心仿佛一下被触动。这是一场由建筑师、工程师和登山运动员精心演奏的交响乐。

Mountain climbers installing titanium facade panel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Photo: Aitor Ortiz. Image © 2017 FMGB Guggenheim Bilbao

© 2017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翻译:朱子媛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Mendelsohn, Ashley. "盖里如何用“低”技术手段,创造“高”科技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The Unexpected Low-Tech Solutions That Made the Guggenheim Bilbao Possible] 20 10月 2017. ArchDaily. (Trans. Wong, Joanna)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881957/yi-xiang-bu-dao-de-di-ke-ji-han-liang-shou-duan-chuang-zao-bi-er-ba-e-gu-gen-hai-mu-bo-wu-guan>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